司前镇历史悠久,在公元222年,镇内河村一带是平夷县辖地(新会的前身);明、清两代,河村是“牛肚湾巡检司”的驻地,该“司”前面有大片空旷地,故名“司前”。司前北面属丘陵山地,东南面属潭江下游冲积平原,潭江丰富的有机淡水资源孕育出得天独厚的优质土沃。随着河长制、禽畜整治等工作的深入推进,潭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,更利于司前镇新会柑种植业的发展。
依山环水,气候适宜,是司前镇种植新会柑不可或缺的地理优势。近年来,依托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辐射效应和自身地理资源优势,司前镇的新会柑种植业再上一层楼。目前,司前镇的新会柑种植呈现多品种、多元化特点,如山地柑、茶枝柑、田地柑、柠檬嫁接柑等,突破了单一品种界限,形成百家争鸣、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。
这是片位于司前一个乡村的老树柑林,树龄11年。老树柑的柑皮皮薄、柑香味浓,非常受到市场的热捧。
走进位于司前镇石乔村的长龙柑桔专业合作社,放眼望去,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。它是司前镇新会柑种植的龙头单位,种植面积达200亩,具有包括种植、深加工等环节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一体化生产流程。该合作社负责人表示,成立长龙柑桔专业合作社,是司前镇政府利用精准扶贫资金入股,推动新时期精准扶贫产业帮扶的一大新举措,通过入股本金产生分红、传授扶贫对象种植知识,“授之以渔”,发挥新会柑种植的产业优势,帮助精准扶贫户早日脱贫。
司前地区种植新会柑历史源远流长。据已有史料记载,司前自元明清时期起已形成种植柑桔的传统,为后世新会独有陈皮品牌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目前,司前镇有新会柑种植面积约12900亩,种植规模在全区位列靠前,新会柑种植已成为司前镇的农业支柱产业。
“悉心管理、善于总结、博众所长”,是司前镇新会柑种植文化最为明显的外在特征。一批又一批有经验的柑农正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,世代传承传统种植文化,助推司前地区新会柑种植产业发展。经过长时间发展,司前镇的新会柑种植逐渐呈现多品种、多元化特点,如山地柑、茶枝柑、田地柑、柠檬嫁接柑等。
“我们之所以引导新会柑种植产业以多品种的形式发展,主要是为了与其他地方实现错位发展,从而提升自己的优势。同时,也是考虑到市场的多样化需求,拓宽销路。”分管司前农业工作的司前镇副镇长邹振云表示。
司前镇出产的新会柑糖分较少,不如新会其他镇的甜,所制出的陈皮也稍带苦味。
司前镇农办主任谭业旺表示,得益于司前镇优异的地理位置以及宜人的气候,镇内种植的新会柑糖分少但陈化效果更佳,陈皮保存越久,药用价值更高。同时,由于司前镇的新会柑种植面积较大,所产陈皮的价格也比其他镇低一些,因此形成了“高品质、价格实惠”的口碑。
司前镇是新会区重要的交通节点,全省车流量最大的佛开高速在司前地域设有出入口。每年,不少部门、科研单位以及华南农业大学都会到司前镇进行新会柑种植调研,提供防治黄龙病等柑树种植技术指导。
环顾整个新会区,树龄10年以上的柑树相对稀少,但在司前镇,由于种植历史悠久,加之柑农的悉心栽培管理,部分村仍种有树龄达10年以上老树柑,全镇共约有五六百亩。司前镇天等新星村种植户李锡,是司前镇享有盛名的老柑农,见证了近年来新会柑行业的发展历程。2018年底,他向新会区政府出售了一棵树龄足有25年的老柑树,用作新会陈皮现代产业园的“示范树”,弥足珍贵。
新会柑有水田环境种植、山地环境种植两种方式,山地环境种植的新会柑寿命可达数十年,水田环境种植的新会柑寿命则相对较短。老树柑与新树柑相比,有几个不可替代的优点。一是柑树树龄越大,根系越发达,延展越深远,吸收的营养成分越丰富;二是有年份的老柑树,其吸收的营养更多用于遗传,即集中到柑果上。因此,老树柑结出的新会柑,柑皮内所含的营养成分会更丰富些。
“这是司前镇新会柑产业的一大特色。”邹振云表示,司前产域陈皮已从传统种植区种植逐渐向产业化升级迈进,各类陈皮深加工产业,如柑普茶等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收果、开皮、晒皮,一系列的流程带动当地劳务市场兴旺,为司前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借助生物技术基因认证、地理标志等工作,将司前地域的新会柑身份凸显出来,创建一批本镇品牌的新会陈皮产品,同时,借助打造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东风,将司前镇的新会柑更好地宣传推广出去。”邹振云说。
记者:江门日报新会站 冯瑶君